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 > 最新动态 Latest developments
暑期亲子读书会|一个小男孩眼中的哲学世界
来源:县童话办          发布时间:2024-08-12 10:12         访问次数:          【字号:

今天的童话书屋,雷皓老师和一群小朋友大朋友一起读了于尔克·舒比格的《爸爸、妈妈、我和她》。



这是一本不太一样的童书。于尔克·舒比格不像那些正襟危坐的宣讲家,以宣讲的方式来讨论哲学,他用一双稚气的,略带好奇的小男孩的眼睛,鼓励所有的读者,不管是小朋友还是大朋友,以天真的思考游戏、惊奇的问题探询的方式,去天然地触及哲学,一起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哲思。”

同时,雷老师还分享了自己的两种读书方法:“第一遍读的时候,是按顺序慢慢读。在安静的环境里,逐字逐句,甚至能听到心中自己的声音在朗读,初读有触动的句子,画起来,有自己的思考和感触,就随手写在书的页边。我觉得初读体验是很珍贵的,不要有速度的要求,也不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允许自己与书籍有一个不那么功利的相遇。

写在书的页边的阅读思考没有既定的格式,可以很自由,把自己的想法坦诚的写在页边,就像和作者对话。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爸也很喜欢随手记录阅读思考,小小的我也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就会用稚嫩的笔记写在我爸的笔记之后,赞同和反对都可以。我爸再读的时候也许就会发现我的杰作,一种别样的亲子交流。

甚至长大以后,我们翻阅书籍的时候,也会读到小小的自己写的思考,跨越时空,很奇妙的感受。

第二遍再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按照一定的主题重组阅读内容。我的习惯是用圆点贴分类标记书籍内容,贴在书页的侧边,这样一目了然,很好定位。”



共读环节雷老师就以柏拉图的人生三问为主题一起重组共读《爸爸、妈妈、我和她》。

问题一:【我从哪里来?】

雷老师说:“孩子们理解世界的起源,就像人类的童年时期用神话来理解世界的起源。对世界还缺乏科学理解的孩子们以想象的方式理解我从哪里来。他们眼中的世界因为不受陈规的限制而更具童趣。

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一书中提出一个崭新的观点,认为运用哲学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作者用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阐明,天真烂漫的幼童对宇宙、人生、周围一切事物所萌发的种种困惑、疑问、匪夷所思的想法,都含有探索真理的意味,符合深奥的哲学原理。”


问题二:【我要到哪里去?】

雷老师说:生命是永恒的不确定性,唯一确定的是死亡。我们一起跟随小男孩的眼眸共读了“奶奶的死”重组部分,从对死亡懵懂的理解,到直面死亡,再到经历死亡之后懂得了珍惜与爱。


问题三:【我是谁?】

雷老师说:认识自我,往往从认识家人开始。我们发现了书中有趣的亲子探索模型。在小男孩的眼中,我们看到了悲伤和想要逃离的妈妈,愿意陪伴孩子一起进入书柜探索的爸爸,一家人一起记录探索的问题手册。现场来了好几位爸爸,我乘机推荐了巴克曼的《不要和你妈争辩》,希望在场的爸爸们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共鸣。


朋友们充满童趣亦或智慧有哲思的回答,把现场的氛围推向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雷老师提议在阅读中创作,写作三行诗,尝试将天真和哲学、天真和诗歌对接起来。对词语的这种敏感正是可以激发、推动诗歌和哲学的。

1. 爸爸/妈妈的灵魂是        做的,因

2. 爸爸/妈妈的灵兽是一只,因为。

现场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开始了小小的创作。


有的孩子说:

妈妈的灵魂

是棉布做的

因为她的怀抱最温暖


有的孩子说

妈妈的灵魂

是薰衣草

因为花语是爱的等待


有的妈妈说:

孩子的灵兽

是一只小熊

渴望挣脱钢筋丛林的束缚 也渴望寻求最自由的甜蜂蜜



最后雷老师带领大家读了于尔克·舒比格的《星星》,对现场的爸爸妈妈们说:“孩子陪伴在我们身边的时光其实很短暂,就像离家后不再回来的星星,‘只寄回过一张明信片,上面是星光灿烂的夜空’。我们应该让有限的亲子时光变得更美好,更有趣,对孩子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耐心。”

还一起读了于尔克·舒比格的《骆驼的目光为什么这样疲惫》。“很多人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推着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故事里的骆驼在行走中失去了充满好奇心的眼睛,目光变得疲惫了。经历人生百态的成年人,往往都有这样一双疲惫的眼睛。”

雷老师表示希望大家能寻找回童年时的那双充满澄澈眼神、充满好奇的眼睛。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认为最有智慧的圣人的精神状态“宛若婴孩”。愿大家永葆童心,就像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的那样“上帝等待着人在智慧中重新获得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