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市委“树八婺新风、建善治金华”基层治理工作要求,我县深入实施“以‘后陈式先锋善治’推进基层治理”专项行动,促进全县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层治理效能有效提升、社会风气明显改善,进一步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从武义县城出发,驾车往南走约40分钟,被群山包围的俞源乡后陶村就出现在了眼前。这个位于武义南部山区、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小村,近几年的发展成绩喜人。
这得益于后陶村积极探索“党建联建、纠纷联调、发展联动”的“三联机制”,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村子先后获评浙江省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浙江省善治示范村、浙江省民主法治村等。
党建联建 激发治理新活力
“去年年底,后陶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投入启用,设置了老年人就餐区、活动区,后续还将规划集中洗衣区等,有效提升村中老人的生活幸福感。”俞源乡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的顺利实施除了属地乡镇、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外,也离不开结对帮扶单位——中国电科36所的帮助。
据了解,后陶村由后陶、小后陶、破岗山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327户850人。这样一个小山村,若想依靠自身有限的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难度超乎想象。
为此,村里充分利用省级结对帮扶、市级百镇共建等资源,推动村党支部与中国电科36所、金东区曹宅镇开展党建联建,发挥各联建单位党组织优势,完善“村党支部党员+机关党员+企业党员”共同参与基层治理服务体系,在村干部后备人才培养、矛盾纠纷调解、发展路径谋划等方面齐出力、共提升。
2024年,后陶与党建联建单位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志愿服务、走访慰问活动40余次,完成村规民约修订、新增村内停车位等10余项民生实事,切实将组织力转化为治理力、惠民力、发展力。
纠纷联调 构建共治新格局
走进后陶村,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村道干净整洁,邻里互助友爱。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
2020年村级组织换届之初,后陶村像一盘“散沙”,历史遗留问题多,村集体经济薄弱,邻里矛盾得不到及时调解,村党支部连续三年被评为两星党支部。如何破局?后陶村决定找准痛点、精准击破。
村里构建了“党小组-党员-村民”纵向组织体系,按照网格划分党小组,邀请村里较有威望的老干部担任党小组组长,将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开到矛盾问题最为突出的自然村,形成矛盾问题反馈、村两委分析研判、定人定时负责、村民代表会议回复的问题解决闭环。村里还实施党员“三清三联”联系服务群众机制,通过日常走村入户,了解询问村民需求,并形成清单。
针对村民们反映强烈的矛盾问题,村党员干部不推诿、不拖延。如村民反映十分强烈的8年33笔承包款未回收问题,村两委通过政策制定、宣传发动、上门沟通、党员带头等方式,仅用2个月将欠款一一收回,在高质高效地化解遗留问题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村两委班子在群众中的威信。近半年,后陶村协调解决村级矛盾纠纷60余件。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后陶村的发展定能蒸蒸日上,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后陶村党支部书记吴国华说。
发展联动 打造强村新引擎
“村里有了强村公司,茶叶、山茶油、芋头干等都不愁卖!”提到武义后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后陶村的村民都竖起了大拇指。
为了进一步拓宽村民、村集体增收渠道,后陶村联动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优秀师生资源,聘请创业能手、资深创业讲师担任发展顾问,同步摸排并鼓励村内优秀青年、农创客、创业能手等参与村级事务,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发展智囊团”。
在“发展智囊团”的帮助下,后陶村确定了“公司强村法”的强村路径,注册成立全县首家村级强村公司——武义后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注册农产品商标,带动本乡及周边乡镇特色农产品销售。
同时,后陶村还吸纳村监委会成员进入公司监事会,明确强村公司运行“六规范、四必须、四禁止”,推动财务全纳管、重大事项报告全公开、全过程监督,探索“后陈经验”强村公司版。
目前,后陶村的强村公司已连续两年销售额突破100余万元,助力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连续两年超50万元,相关经验做法入选浙江省强村公司典型案例。
年前,后陶村又迎来了年度分红。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领现金红包和慰问品,9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专门的长寿包。
“这次我们村里一共有305位老人领到了红包和‘年货’,总价值超9万元。”吴国华说,村里的60周岁以上老人已经连续两年拿到“共富金”了。
发展成果让村民共享,是推动乡村繁荣、凝聚民心的关键所在。后陶村村民的“幸福”,不仅仅在于年末派发的“共富金”,而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