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723002601694M/2025-276145 | 发布机构: | 西联乡 |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5-03-18 14:18 |
从1994年武义县启动下山脱贫工作以来,居住在武义县西联乡高远山区村民一批批走出深山,开启新生活。告别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过去,他们迎来基础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的新家园。然而,下山脱贫是新生活的起点,如何做好后续文章,让搬迁群众真正稳得住、能致富,成为武义西联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此,该乡充分发挥自身山水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引导当地农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文旅产业、推动劳务输出,在人口、资金、项目等要素的集聚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01“村景联建”引来“金凤凰”
西联,一片被大自然厚爱的土地,这里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国家级森林公园牛头山景区巍峨壮观,古村落、古树群、古道和古田散落其间,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为西联乡发展民宿经济、丛林探险、户外登山等旅游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西联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村景联建”新模式。该乡整合原16个省定经济薄弱村640万元帮扶资金,以入股的方式共同打造牛头山景区配套精品酒店——牛角山庄。这一创新举措,让参与投资的村庄每年都能得到不少于投资额10%的分红,此举有效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据统计,从2014年至2023年,各村已累计获得投资收益450余万元。
依托牛头山景区的独特魅力,该乡成功吸引武义正点实业有限公司和武义恒友机电有限公司的投资。两家公司与西联乡携手合作,共同成立牛头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至今,该公司已投入资金5亿多元,对景区进行全面开发、升级,使其达到4A级景区标准。如今牛头山景区以“江南九寨沟、武义牛头山”的美誉享誉全国,成为游客心中的旅游胜地。而该公司的成立和发展,也为西联乡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目前,该公司共有职工289人,其中本乡群众就有200多人。牛头山景区的旅游辐射效应也极大地带动周边村庄发展,目前全乡已有农家乐16家,客房170间,床位349张,去年接待游客8.8万余人次,营业收入达298.23万元。
02“一村一品”打造特色产业链
生态之美带动产业发展,西联乡让生态美带动共富美,5个行政村正在该乡党委、政府领导下积极谋划完善专属特色产业。
昔日的“下山脱贫”集聚村,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行走在武义西联乡马口村,“哒哒”的缝纫机踏板声不绝于耳,让人难以想象在武义南部山区竟有这样热闹的加工场景。据了解,村民在来料加工点月收入在3000元~5000元,因从业门槛低、就业形式灵活,劳动之余还可兼顾家庭,不少村民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以前我们马口村几乎没有产业,年轻人都在外打拼。”该村党支部书记苏燕红说,来料加工可以说是增收富民的产业,如今该村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产业,建成来料加工“共富工坊”。随着规模不断扩大,虹吸效应正在显现——全乡已形成服装、玩具、头花、果仁、别针等上规模来料加工点17家,共解决弱势和闲散劳动力就业1300多人,年工资收入达2000多万元。
从寥寥无几到全村养蚕,从仅售蚕茧到出售周边……西联乡河涧村在广袤的田野里,用蚕桑园铺就村民致富路。开展科学化养殖,该村不断延伸蚕桑产业链,丰富乡村生产业态,对接企业、合作社等资源,畅通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平台,形成订单化生产、批量化供应的农产品供应链,拓宽了农民增收提效渠道。
该乡相关负责人表示,西联已逐步形成马口的来料加工、河涧的蚕、河洋的豆浆、壶源的箬叶工坊、章溪的露营基地等各具村庄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该乡还将抓住“未来乡村”建设机遇,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通过发展数字产业、盘活闲置资产、拓宽增收渠道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做好下山脱贫后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