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义南麓的桃溪镇,五柳溪的溪水载着千年陶韵蜿蜒向前,两岸青山叠翠处,正悄然孕育着新时代的乡村创业故事。这里,有从都市归来的白领用一砖一瓦唤醒沉睡古村,有返乡青年在茶园云端架起直播镜头,也有水墨画大家将山水淬炼成共富密码……《桃源归乡人》专栏,将聚焦这群以热忱浇灌乡土的新时代“归乡人”,以奋斗之名,写就山乡共富诗行……
“今天得给3家超市送货,2000斤桃得赶在10点前送到。”上午8点,沈国平开着他的货车往城里赶。放倒的后座堆着800多斤刚摘的桃子,车窗半开,晨风裹着桃香钻进来,这是沈国平每个寻常早晨的开始。
沿着上松线穿过樊岭脚隧道,便进入了桃溪镇,从这里起绵延3公里的省道两侧,目光所及的桃树皆属他的桃园。小暑时节,300余亩桃林里,果子正压弯枝头……7年前,沈国平正是看中这里区位优势,将金华源东的20亩桃园转包,辞去了快递公司车队维修厂的万元月薪,一头扎进了桃溪镇。
“桃二代”的手艺是祖传的“我父亲是80年代源东白桃的培育人之一。”沈国平说从小跟着父亲在桃林里转悠,摸透了桃树的脾气,什么时候该疏果,什么时候防炭疽病,连打药的角度都要讲究。在他看来,中专在学校学汽修是老师教的,可种桃子可是家传的本事。
沈国平说他干啥都爱凭“兴趣导向”,只有兴趣才能走得长久。20岁他返乡种桃,把修车时练就的“拆拆装装”本事用在果园里——别人请农机师傅要等三天,他带着工具箱上山,5分钟搞定打药机故障。
2017年,在桃溪镇工作的同学找到了他,并推荐他到桃溪镇种植桃树。当时,桃溪镇开发了一个桃园项目,计划春天赏花,夏天结果,不仅让桃溪镇名副其实,更希望带动当地农旅发展,促进附近村民增收,可每年桃花开得烂漫,就是不结果。先后换了几个种植团队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他在老家的桃树亩产稳定,修车收入旱涝保收,日子过得“躺平”。但看着300亩这么大桃园,以及镇政府真情实意的邀请,这位“桃二代”心动了。
2017年末,沈国平签下300亩桃园的承包合同,拿着积蓄扎进了这片“桃花劫”。
破解“只开花不结果”的秘密“他们种的桃树品种是观赏性的,只会开花,再加上桃溪小气候湿度高,开花时花蕊容易腐烂,根本坐不住果。”沈国平第一年就发现了症结在哪,但他也不敢打药,因为开花时打药容易烧花,没有花就结不了果。
沈国平接手后的前两年,和此前的桃农一样“颗粒无收”。但是第二年他搞了20余块试验田,每块田打不同浓度的药,插标签记录。最终,他找到了“黄金配比”,既不烧花又能防烂蕊。第三年,桃树终于结果,此后年年丰收。
“现在我这200多亩桃园8000多棵桃树,从5月中下旬能卖到9月初。”说起种桃子的心得,沈国平根本停不下来,他告诉记者,书本里不会告诉你,气温多少配药浓度该增减多少,只能给你一个固定的比例,可其中大有学问,而种植果树最重要的就是预防病虫害,要是等真果树发病了,基本就无药可救了,比如这段时间高温高湿就要防灰霉,每年4月还会有倒春寒,突然的降温就要防炭疽病,这些都是20余年他从土地上学到的。
走在市场前面的“稀罕桃”如今,沈国平的桃园有20多个品种,从30元/斤的黄色油蟠到8元/斤的水蜜桃,每年还在试验新品种。
“一个新品种从引进到大面积种植至少要6年,前3年结果观察,后3年嫁接推广。”沈国平解释说,一个桃园要有持久的发展必须走在市场前面,只有市场没普及时价格才高,才会有利润。
从5月下旬上市的“春蜜”到9月收尾的“国庆桃”,销售期长达4个月,而同期市场上普通桃子的货架期只有20天。一些特殊品种,一箱只装8个桃子的礼盒能卖200元,客户说市场上很少能买到的才是稀罕的。走在桃园里,沈国平指着桃树上的不同标记告诉记者,每年都会到全国各地搜集好的品种,观察口感、产量,再用3年嫁接推广。
在桃溪镇人眼里,沈国平的到来像给桃溪的桃园按下了“播放键”。以前观赏桃园只在3月热闹10天,如今从5月到9月,路边卖桃的摊位天天开张,10多个固定工人每月能拿4000元工资,旺季时临时工日薪150元,还有武义的一些“网红”自发到这里直播路边售桃,并且都能很快“吸粉”,他们说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桃源福地”。
而对桃溪镇政府来说,通过引进种植大户,推进“花桃”向“果桃”转型,真正实现了项目落地之初的目标——将观赏经济变成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