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县上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态势。
一、综 合
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394.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1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95.66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181.41亿元,增长7.9%。三次产业结构为4.4:49.6:46.0。全县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为83608元,比上年增长6.4%。
二、农业和农村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77亿元,同比增长4.6%,实现增加值17.99亿元,增长4.5%。
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4.33万亩,下降2.2%,粮食总产量5.97万吨,增长6.1%。油料面积3.61万亩,产量0.45万吨,下降1.1%。蔬菜面积10.59万亩,产量14.47万吨,增长4.5%,食用菌产量0.35万吨,增长10.0%。药材播种面积1.28万亩,产量0.32万吨,增长15.7%。果园面积3.07万亩,水果产量3.46万吨,增长2.8%。茶园总面积10.85万亩,茶叶产量1.53万吨,增长7.0%。
年末生猪存栏15.93万头,全年生猪出栏23.66万头,猪肉产量2.17万吨,增长8.9%。年末家禽存栏44.88万只,全年家禽出栏98.42万只,下降3.6%。
2024年,和美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全年新建省级未来乡村5个,累计已建成10个。全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209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6730亩,农田水利维修项目建设43个。258个行政村全部实现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且总收入30万元以上。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24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65.03亿元,同比增长8.4%。工业用电32.84亿千万时,增长22.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92.89亿元,增长11.4%;增加值151.29亿元,增长11.3%;亩均税收27.1万元,增长34.8%;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6%、13.4%、6.2%、25.0%。新产品产值285.46亿元,增长21.8%;工业销售产值790.25亿元,增长12.8%。实现利税总额60.32亿元,增长26.7%,其中利润总额37.34亿元,增长31.1%。应付职工薪酬84.10亿元,增长18.6%;资产负债率62.1%,上升0.6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7.9%,提高0.9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4.7%,提高0.6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15.29万元/人,增长5.6%。有研发费用的企业669家,占比87.2%;投入研发费用26.85亿元,增长18.2%;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4%,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84.49亿元,增长30.6%,其中省内产值83.10亿元,增长29.7%。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001.40万平方米,增长44.8%,其中新开工面积527.41万平方米,增长55.0%,完成房屋竣工面积274.64万平方米,增长3.5%。
四、贸易和服务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57亿元,增长12.7%,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8亿元,增长24.6%。
限额以上批发业实现销售额232.45亿元,增长61.2%;限额以上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4.92亿元,增长22.8%;限额以上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68亿元,下降8.5%;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80亿元,增长14.6%。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321.26亿元,增长15.7%。其中出口额318.44亿元,增长15.7%;进口额2.82亿元,增长12.8%。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1.41亿元,同比增长7.9%。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利性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6%、9.4%、9.0%、7.6%。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34亿元,增长15.4%。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22亿元,增长29.1%,其他交通运输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25亿元,下降2.9%。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6.1%,民间投资增长17.9%,生态环保、交通、能源和水利投资增长91.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1.0%,建安工程投资增长11.5%。
全年招引10亿元以上项目6个,落地内培项目7个。获批省重大产业项目5个,其中省特别重大产业项目1个。
六、交通和旅游
全年实施交通建设项目8个(子项目共15个),其中续建项目6个、新建项目2个,共完成综合交通投资7.8亿元。
全县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14.3%,其中客运周转量9707万人公里,下降16.6%;货运周转量81237万吨公里,增长14.8%。
2024年末,全县机动车保有量17.50万辆,其中汽车14.77万辆,摩托车2.72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32万辆,较上年增长187.4%。
快递行业完成业务量1.75亿件,增长40.8%,实现业务收入5.60亿元,增长25.0%。
2024年全域旅游人次总量911.3万人次,增长14.1%,接待过夜游客总量332.5万人次,增长16.0%。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1.34亿元,同比增长1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72亿元,增长8.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9.95亿元,增长14.9%。
全年累计组织税费收入109.49亿元,同比下降3.0%,其中:税收收入55.47亿元,增长14.9%;非税收入21.45亿元,下降43.2%;社保基金收入30.55亿元,增长21.4%。出口直接退税23.89亿元,增长13.7%。
年末金融系统本外币存款余额920.6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4%;金融系统本外币贷款余额932.91亿元,增长17.8%。
八、教育、科学技术和品牌创建
2024学年全县共有幼儿园48所,在园幼儿10822人;小学28所,招生数5913人,在校学生35026人;初中7所,招生数5162人,在校学生13810人;普通高中5所,招生数1926人,在校学生5371人;职业高中1所,招生数791人,在校学生2463人。全县小学、初中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升高中比例达到99.71%。
全年新认定各类科技型企业198家,其中国家级112家、省级86家,新组建企业研发机构99家,其中省级21家、市级78家。新立科技计划项目43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市级18项、县级22项。
全县专利授权量4318件,同比增长6.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85件,同比上升64.7%。新增知识产权质押36.2亿元,惠及企业130家。新增注册商标3446件,累计40855件;驰名商标累计6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累计2件。全县新增县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5家,累计42家。新增“品字标”企业22家,累计128家。推进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已完成质量管理体系导入小微企业20家。生产销售领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发现率12.4%。在用设备赋码率99.5%,特种设备定检率为100%。推进绿色认证集成改革,新增绿色产品认证证书14张,培育绿色认证企业6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现拥有公共文化馆1个,设立文化驿站7个,文化分馆11个,迭代升级共富百花会2.0版,组织文艺活动513场,服务861297人次;举办培训班61次,服务4575人次;举办展览264场,服务70100人次;组织公益性讲座46场,服务5287人次。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分馆18个,藏书64.1万册,其中电子图书11.2万册。
2024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19家,其中,医院12家,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家,门诊部1家,妇幼保健院1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家,卫生进修学校1家,120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中心1家;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共283个。实际开设床位2861张,较上年增长0.3%。卫生技术人员4494人,较上年增长6.8%,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867人,注册护士2004人。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惠及14.14万人次。
2024年全县国民体质监测优良率95.1%,开展各项体育赛事活动65场,累计参加赛事活动超10万人次。拥有1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中国旅游精品项目,10个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1个浙江省运动休闲示范基地,12个浙江省体育产业扶持资金入库项目,6个金华市“体育+特色村居”,1个金华市体育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库入库项目,12个金华市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64亿元。
十、生态文明建设
2024年水土保持率94.3%,湿地面积保护率57.6%,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95%以上。建成城区绿道总长度18.6公里,新增各类绿地0.8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61平方米。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3个,新增耕地4600亩,完成森林质量提升3432亩,建设“一村万树”示范村2个,规划造林491亩,退化林修复1334亩,迹地更新1955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5平方千米。
全年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9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2.6%。县城区PM2.5浓度均值2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2%。6个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1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3个跨市县行政区域地表水交接断面达标率100%。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100%,水质指数3.61。危险废物处置率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96.4%,较上年提升3.5个百分点。
全年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2座,一般工业固废公共贮存点12个。再生资源产业园建成投用,8家企业获评市级绿色工厂,3家企业成功创建市级节水型企业。4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到13.75万吨/日,893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处理能力达到1.84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96.0%,城市污水处理率98.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98.0%。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24年末,全县总户数141280户,户籍总人口340656人。按地区分,城镇人口155668人,乡村人口184988人;按性别分,男性171727人,女性168929人。2024年出生人口1940人,出生率5.69‰;死亡人口2625人,死亡率7.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1‰。
年末常住人口为47.4万人,较上年末增加0.5万人。城镇化率66.1%,比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902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991人,困难人员再就业426人,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4429万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336人,新增技能人才5003人,高技能人才2117人,其中数字高技能人才395人,建成技能型企业28家、技能型乡村2个。新引进大学生7492人,新引进青年博士17人,新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4家。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7256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升5.5%。
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01元,增长5.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647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01元,增长7.1%。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96,比上年同期缩小0.04。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163元,增长7.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3277元,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927元,增长7.6%。调查显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0529元,增长13.0%。
2024年末全县在册低保对象4600人,其中城镇125人,农村4475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873.71万元。年末在册特困人员325人,全年共发放特困人员生活补助743.05万元;年末在册困难残疾人2003人,全年共发放生活补贴804.23万元;年末在册重度残疾人5043人,全年共发放护理补贴1189.79万元。年末在册100周岁以上老人22人,全年共发放百岁老人生活补贴8.44万元;年末在册80周岁以上老人13000人,全年共发放高龄津贴923.14万元。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5个,床位数1937张(含民办)。其中,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数572张。全年办理结婚登记1218对,离婚624对。
2024年末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29226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39983人,基本医疗保险户籍人口参保率达99.99%,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04302人。资助各类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7847人次,资助金额2834.729万元,资助困难群众大病保险选缴8955人次,资助金额210.65万元。医疗救助报销103029人次,报销金额1457.61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公报中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
4.限额以上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法人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和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5.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6.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和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
7.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武义县GDP现价总量为355.49亿元;
8.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修订。